?
天然塔的始建和重修
明代崇禎末年,大學士文安之(夷陵人,1582-1659)認為原塔塔體低卑,塔寶狹窄,且年久失修,愿慷慨捐資,把原來小塔拆掉,建一座高大宏偉的天然塔。在一切準備就緒,即將動工興建時,崇禎帝自縊與李闖王兵敗,清兵驥臨宜昌外圍,文安之無奈只好將建塔事宜停止,急離宜昌赴廣西、川東及鄂西各地從事反清復明活動,最后兵敗流亡他鄉,未能實現修建巨塔的愿望。
時至清乾隆十年(1745年),東湖縣(今宜昌市)的士民們曾經捐資在原塔基處重建天然塔。然而,由于資金短缺,工匠技術有限,屢建屢垮,最后僅建好塔基二級。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春,才由東湖縣當時的士紳徐經業、王永言、盧鴻儒、覃永泰、張文學等10余人捐資重建天然塔。由于徐經業對于明清建筑的營造知識頗有研究,又奔走各地聘請修塔設計施工技術人員,并親臨現場解決各種疑難問題,在廣大士民的積極支持下,天然塔在修建期間共投入土木磚石各種建筑師和工匠100余名,歷時3年,終于建成。現存的天然塔便是清乾隆時這次重建的古建筑。
天然塔的傳說
《晉書》有載,郭璞善于五行、天文、卜筮之術。他看風水、卜兇吉,在當時是一個頗有聲名的“陰陽先生”。相傳郭璞來夷陵后,曾察看夷陵地形,發現夷陵地勢低下“缺土”,便使人用車運來中州的土,再對照陰陽的向背角度,壘建了兩個土臺子,借以抵消山川與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,并藉土而祭月,使之配合得宜。《宜昌府志》中是這樣載述的:“爾雅臺在城西北隅所堂街。《圖經》云,晉郭璞注爾雅處,旁有明月臺,前有明月池。故老僉云,峽州舊城為璞流寓時所相度,就山川形勢,分配五行,獨中央地勢卑下,于土德為弱,因自中州輦土至峽,相陰陽向背之宜,特建二臺鎮之。”這就是后世取意“爾雅明月”的由來,并成為“夷陵八景”之一。
消息